今天是2024年04月29日 星期一 农历甲辰 龙年 三月廿一  北京: 晴 西北风3-4级转北风小于3级 -5℃~5℃

记忆十三中|回忆中的符号

发布时间:2023/7/16 19:22:00 访问次数:403





  进入大学以来,高中对于我而言愈加成为一个回忆的美好支点。记忆里的十三中被时间洗去了现实的尖锐感,只留下朦胧而柔和的光影,恰好反射在此岸涌向彼岸的波涛上,成为我作为十三中学生存在的证明——透过它,过往的求学生涯仿佛鲜活了起来。



  对于每一位从柳荫街出发的学子而言,十三中的意义与“高考”这一符号常是绑定在一起的。六月伊始,“高考”这面大旗飘荡在北京的大街小巷,一种使命感与主人翁意识在这一刻突然降临到每一位考生身上。我们仿佛拿到了命运的遥控器,过往的十余载寒窗苦读浮现在按钮上,亟待我们去按下,去开启自己的未来。我撞了大运,调到了自己喜欢的频道,这一切还是要归功于十三中独特的学习氛围。
  虽然从事理上,大家都知道“学习”是有益终生的事情,但落实到笔尖心头,作为结果的成绩与排名总是令人纠结一番。这时候,十三中的朴实与平和就显得尤为珍贵。


高考前拍摄于教学楼照片

  记忆之中,十三中的诸位老师们从不会过分关注卷面上的几位数字,而更在意大家的错题以及其背后的知识漏洞。高中三年,我的各科成绩时有起伏,但老师们对我的培养却始终如一,低谷时督促,高峰时提醒,在成绩起伏中一以贯之的是老师们的教导。
  还记得刚升入高三的时候,我的物理成绩总是起伏不定。当时的我鼓足勇气找物理老师谈了一次话,那次谈话帮助我消解了对成绩波动的惶恐,也使得我在更为紧张的高三下能够以较为放松的姿态面对考试。在我看来,这也是十三中能够提供给每一位学子最宝贵的礼物:在这里,没有人会因一次考试失利而否定你,也不会有人用排名去衡量个人的能力高低。我想,十三中更关心的是每位学子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与学习成果是否对等,关心的是大家高中三年的收获,关心的是高考、以及高考之后更长久的人生。


  除去考试与学习,在十三中的日常生活也留给我诸多有趣的回忆。
  十三中坐落于涛贝勒府之中,推开东门:红墙青瓦,绿草茵茵,历史在此褪去陌生与厚重,以鲜活的姿态盛开在现实之中,不同时空的融合是十三中又一独特的符号。印象最深的是90周年校庆,那时我很有幸采访到了校友葛墨林院士与余贻鑫院士,葛院士铿锵有力的话语和余院士语重心长的教导直到今天仍在我耳边回荡,两位院士以及诸多校友的言传身教为十三中这一符号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校庆现场采访校友葛墨林院士

  作为记者,我漫步在古建小院的光影之中,来来往往的校友让我体验到时间的错落感,仿佛脱离了共时性的现实,置身于历时性的十三中发展史之中——在四合院的方寸之间,近一个世纪的记忆交错堆叠在一起,共同编织起“北京市第十三中学”这一文化符号的意义。从古建小院走到教学楼,现代化的成果展现在眼前。


毕业后返校合影,左一为本文作者

  疫情过后时隔一年再回校园,教室里的设备已不再是记忆中的样子,新的班牌、展示屏与电脑甚至要优于我所在大学的一些教室,我曾经参与的创客社也在我毕业之后再创佳绩,国内外各项科技创新比赛的奖章挂满展示柜。在小小一个校园中做到古朴与现代并存,十三中就是这样沟通起过去、现在与将来,构建起自己独特的历时性生活场域的。








高中时期科技奖状



高考与同学合影,左二为本文作者


高考与同学合影,左一为本文作者

  或许是我阅历尚浅,在高中毕业之后还没有来得及完成人生新的篇章,又或许是十三中对我影响实在深远,每当回忆起它时,总是难以理清记忆之脉络。总之,“北京市第十三中学”、“柳荫街27号”在我的脑海之中已经不再是某种单薄而清晰的概念,它是一种面对困难的态度、一种实践方式及经验、一种过去存在之证明。在我看来,十三中是一个自在而自为的文化符号,每一位从这里走出的人都有一种对它的独特认识,而许多种不同的认识则构成了十三中的不同面向——它是过往者的回忆、亲历者的现实、未来者的期望。

作者:隋葆琛
审核:夏振鲁
编辑:殷梦竹
推荐】【字体: 】【打印】【关闭
本站总访问量:1256983人次 | 最高峰6153人在线 | 当前有48人在线 | 网站地图 | 管理登录
版权所有:北京市第十三中学  联系我们:56876807
京ICP备2020035690号-1 |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913号 | 本站支持IPv6访问 | 技术支持:智慧创星